寒冬来袭,谨防职业性冻伤!

时间:2025-01-09 来源:九台广播电视台

寒冬腊月已悄然而至,气温骤降,低温、湿冷、降雪天气要注意低温作业的职业防护,尤其是职业性冻伤的发生,曾有劳动者在工作中被冻伤后,未引起足够重视,最终导致截指的案例,对劳动者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。

图片

一、什么是职业性冻伤

劳动者接触严寒环境或介质(制冷剂、液态气体等)导致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(-3.6℃至-2.5℃,亦称生物冰点),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,其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。

  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,因在低于0℃的寒冷作业环境下或短时间接触介质(制冷剂、液态气体等)导致的冻伤可以向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。

二、职业性冻伤的分度?

Ⅰ度冻伤:损伤表皮层。轻度刺痛、痒感或灼热感。受冻皮肤早期苍白,复温后局部呈红色或微紫红色,充血、水肿。无水疱。

图片

Ⅱ度冻伤:损伤达真皮层。有剧烈跳痛或刺痛。复温融化后,皮肤呈红色或暗红色,水肿明显,触之灼热。有较大水疱,水疱内充满橙黄或粉红色透明浆液性液体,疱底鲜红。

Ⅲ度冻伤:损伤深达皮下组织。感觉迟钝。复温融化后,创面由苍白变为紫红或青紫色,皮温较低,水肿明显。有散在的厚壁血性水疱,疱底暗红,有血性渗出。

Ⅳ度冻伤:损伤深达皮肤全层、皮下、肌肉及骨酪等组织。感觉丧失,肢体痛。复温融化后,皮肤呈紫蓝色或青灰色,皮温低,中度水肿。可有厚壁血性小水疤,疱液咖啡色,疱底污秽,严重时无水疱。

三、哪些人群容易发生职业性冻伤?

在寒冷季节从事户外作业,或室内无采暖或有冷源设备的低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,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工人、林业工人、矿业工人、汽车司机、建筑工人、勘探工人、户外维修工人、邮递员、清洁工人、渔民、食品冷藏工人、接触化学制冷剂和低温介质的工人等。

图片

常见的低温介质有固体二氧化碳(干冰)、液氮、液氨、液氯、液氦、氟利昂等,在常压下蒸发的瞬间可产生极端低温环境(-268.9℃~-29.8℃)。

四、如何处理职业性冻伤?

(1)立即脱离接触寒冷环境或极低温介质,将患者移至防风保暖场所,采取保暖措施。确认伤部无再次冻结危险时,方可采取积极复温治疗措施,直至指(趾)皮肤潮红、肢体变软。转送过程中应注意保暖,防止外伤,下肢冻伤者应卧床制动。

(2)如合并低体温,应先处理低体温;如合并其他严重伤病,应依照其对生命安全影响的大小,依次先后处置。

(3)对处于冻结状态的伤部,用40℃~42℃温水进行温水快速复温方法治疗。严禁采用拍打按摩、冷水浸泡、冰雪搓擦或明火烘烤等方法复温。

五、怎样预防职业性冻伤?

(1)改善作业环境:用人单位应按照相关卫生标准或规范要求,设置相应的防寒、采暖设备,创造局部温区。如对低温作业场所进行封闭或隔离,减少冷空气的侵入。安装保温门、窗、隔热板等设施,提高作业场所的密闭性和保温性能。为劳动者提供取暖室休息,并提供热水饮用。

(2) 加强个体防护:劳动者应穿戴防寒服装、手套、鞋(靴)、面具、耳罩等防寒用品,保持衣物清洁干燥,一旦潮湿立即更换。

图片

(3)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:选取一天中较温暖时段进行户外作业,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,定期回到温暖的场所取暖,极寒天气限制户外作业。工作时定期活动身体,如搓手、跺脚、伸腿等,可促进血液循环。

(4)加强宣传教育: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加强培训指导,全面提高作业人员低温防护、冻伤急救等能力,提升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和实践技能。

(5)保证营养和休息:劳动者宜摄入含优质蛋白的热食热饮,如瘦肉、鱼类、蛋类、豆制品、热汤或运动型饮料等。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在高原等严重缺氧地区保证足够的氧气。饮酒后不宜户外活动。

(6)注意早期症状,及时就医:加强对低温作业劳动者健康检查,若发现有手、脚、颜面等部位感觉异常或麻木、刺痛、痒感或灼热感,应立即停止工作,脱离寒冷环境并采取保暖措施,一旦出现冻伤,及时就医阻止冻伤进展。


文章来源:长春疾控卫监
初审:孟令颖
复审:杨松海
终审:李国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