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笼罩下的工地,探照灯的光柱刺破黑暗,将深基坑照得如同白昼。挖掘机的铲斗第一次撕开地表时,涌出的地下水裹挟着碎石,瞬间在坑底积成一片泥潭。中交一航局项目负责人关文旭站在基坑边缘,望着不断上涨的水位,眉头紧锁:“这哪是挖基坑,分明是在地心打井!”
这个深达27.88米的基坑,是临空水系整治项目的“咽喉要道”。按照设计,基坑内将建造一座三孔现浇混凝土箱涵,标准段长12.06米,宽14.8米,高5.6米,结构复杂,施工难度极大。
眼见“小水塘”越积越多,总工程师于洋立即召集技术团队召开会议。“不能再按常规方法处理了。”他指着监测数据说道,“地下水压力太大,我们必须动态调整施工方案。”经过激烈讨论,项目团队决定采用钢板桩沉降位移观测、边坡沉降位移观测和深孔测斜联合监测方法,就像给基坑装上了“千里眼” 和“顺风耳”。
项目团队迅速部署了一套“三位一体”监测系统,首先在基坑四周埋设186个沉降监测点,监测各级边坡稳定性,防止土体滑移,其次采用全站仪实时记录钢板桩的微小位移,再是在关键位置钻孔安装测斜管,精确测量深层土体变形。此外,团队还增设了地下水位监测点,每两小时采集一次数据,确保降水效果可控。主办施工员张明晖和测量员们每天在泥泞的基坑中往返数十次,记录每一个细微变化。大伙活脱脱成了“基坑医生”。“每一个数据都关乎着整个项目的安全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张明晖一边记录数据,一边对工友说道。
在智能监测系统和动态施工调控的双重护航下,基坑如同被按下了“稳定键”,为地下“绣花功夫”扎牢了马步。
地下水问题刚解决,新的挑战接踵而至,箱涵的异形结构导致模架架体在移动时频繁偏移。“这模架就像一头倔牛,怎么拉都不听使唤!”张明晖无奈地摇头。
为了攻克这一难题,项目团队再次展开头脑风暴。经过反复试验,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脚轮布设不合理和牵引方式不科学。于是,团队决定在模架底部增设可调式万向轮,确保移动时受力均匀。并用人工控制液压推车缓慢拉动架体,取代传统的机械牵引,提高精度。“往左一点,再慢点!稳住,保持匀速!”施工现场,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液压推车。经过数十次调整,模架终于能够按照预定轨迹平稳移动,箱涵的线型控制问题迎刃而解。
当箱涵施工推进至工作井接口处,要在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井壁上精准开洞,以便箱涵顺利对接。“传统油锤破除震动太大,容易把桩基震成‘酥皮点心’。”在项目部技术研讨会上,于洋看着方案说道,“咱们必须找到更稳妥的办法,不能再按老路子走了!既然是‘绣花针’功夫,绳锯切割就是最好的‘针线’。”
经过多方论证,团队决定采用“绳锯切割+型钢加固”的工艺。在切割前,工人们先在井壁外侧安装了一套H型钢框架,确保结构稳定,就像给混凝土井壁穿上盔甲,切割时不会崩裂,绳锯机启动时,现场鸦雀无声。金刚石锯链以极慢的速度切入混凝土,发出低沉的嗡鸣,却没有丝毫震动。工人们紧盯着切割线。“慢一点,再稳一点!”张明晖紧握对讲机,生怕出现一丝偏差。
2小时后,第一道混凝土井壁被完美切割,表面平整光滑,外部灌注桩也安然无恙。“这下可算啃下了这块硬骨头!” 高艳松长舒一口气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工人们也纷纷鼓掌,庆祝这场“绣花针工艺”的成功。
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洒向这片曾经鏖战的土地时,186个监测点已完成使命,悄然退场。27.88米深的基坑,如今已蜕变成一条坚固的“地下长城”,静静守护着城市的水系命脉。
文章来源:转载·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吉林之声
初审 吴红梅
复审 杨松海
终审 李国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