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运,走出去才会有运气!
最近网友@南佳木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:
“很多人觉得独处就是宅家,但我的独处是把自己扔进人群里:去书店翻书,去公园看大爷打太极,去街角咖啡厅听陌生人聊创业计划……不需要社交,甚至不需要目的,光是“在场”就能吸收能量。
有人问我:这样出门的意义是什么?
我的答案很简单:“人会被环境重塑,而环境永远在门外。”
出门,也是独处方式的一种,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视角。当你主动选择“被世界灌溉”,走进人群、自然、城市的缝隙,出门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,而是一种创造性的体验。你蜷缩在四壁之间,像贝壳闭合了珍珠,世界便只能是窗棂外静止的风景画;而当你推开门,风卷着陌生人的呼吸、大雨后的潮气、菜市场的吵闹、街角面包店的甜香涌进来时,你会发现,心灵正被人世间饱满的生命力疗愈。
出门,是把山川作课堂
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,喜欢整天在山野里散步,观看着鹏鸟、小虫、蝴蝶、游鱼,又在市井里凝视千奇百怪的人,偶有所得,便写进自己的哲思;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们进一步主张到风景中去,体悟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深入化境、酣然忘我,于是有了“ 凝思幽岩,朗咏长川”、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真情抒发。
出门,表面上是去会山川草木,实则是对自己内心的勘察。向外发现自然,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。行走于天地之间,许多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地出现,你恍然觉悟,那些捆缚自己的烦恼根本不值当的,你和万物一样,是被宇宙珍视并疼爱的小孩子。
出门,从世间百态找灵感
出门,不仅是脚步的移动,更是心灵的探索和创造力的觉醒,“宅居者的镜子只能映出孤独的复刻,而人间的万花筒会丰富你灵感的变奏曲。”
三毛钻进撒哈拉的沙粒,听见骆驼铃铛摇响永恒的乡愁;海明威走进人声鼎沸的咖啡馆,用一支铅笔完成小说《太阳照常升起》;余华为了解决十八岁时的困惑,直呼要出去闯闯,哪怕鼻青脸肿。路上的见闻成就了他的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,他在书中写道: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,每当我向他们询问前方是何处时,他们都这样告诉我:“你走过去看吧。”
“你走过去看吧。”多么平实又深刻的指引!每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,都携带着未被书写的史诗:街巷里偶遇的卖花老妪,异乡车站误点的列车,博物馆里和你站在同一幅画前的看客,暴雨中与你共享伞檐的陌生人……这些碎片像棱镜,折射出生活中那些易被我们忽视的瞬间。
从日常里提炼素材,那些无意间听到的对话、偶然瞥见的生活片段,都会潜移默化地激发你的直觉与美感,帮助你成为独特的创作者。
出门,乘兴而来,兴尽而返
当你决定出门,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。《世说新语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
某个冬夜下了一场大雪,魏晋名士王徽之看到窗外一片洁白,心中大悦,于是叫家人摆酒,自己独酌赏雪。这个时候,他突然想起了好友戴逵,便立刻叫仆人备船,决定连夜前往拜访。途中,他被美景吸引,尽情享受旅途的乐趣。等划了一夜的船,终于到了戴逵的家门口,他会友的兴致却减淡了,认为没有必要非见到戴逵不可,于是,掉头返回。
在这个故事里,王徽之的“兴”不在见到戴逵,而在“雪夜行船”这个浪漫的过程。就像我们突然想出门走走,到了目的地却觉得“感受够了”,转身回家——出门的快乐,往往藏在随心所欲的“过程”里,而不是刻意追求的“结果”中;出门的重点也不是打卡目的地,而是借由出门体验“我随我心”的自由感。
“人生如外卖,总得自己出门取。”所谓走运,走出去才有机会撞见运气。希望读后的你,能够“有感于斯文”,选一个喜欢的天气,主动出门,让鞋底沾上不同经纬度的尘土,那些与你相撞的目光、错身的体温、共享的沉默,都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宣告:
生命从来都是动词,而非名词。
来源:央视新闻《夜读》、央视新闻
初审:王淑梅
复审:杨松海
终审:李国辉